坐月子是中国传统习俗,老一辈人口口相传,禁忌颇多——不能洗头洗澡、不能刷牙、不能开窗吹风、不能出门,甚至不能自己开冰箱,否则就可能落下怕冷,怕风,出虚汗,关节疼痛的“月子病”,必须要再坐一次月子才能好。
产妇在自然分娩后,身体很多部位需要愈合和锻炼,各项器官也需要恢复,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休息和适当的营养。但在中国,除了补充营养调养身体外,产妇还需遵守一系列其他的禁忌,俗称“坐月子”。但调理身体不等于“坐月子”,后者还包含一些缺乏科学常识的陋习。
看看这些所谓的“坐月子”禁忌
1.到底什么是“月子”?
从分娩结束到产妇身体恢复未孕状态所需的时间大约是6-8周,这个阶段医学上称为产褥期,民间俗称“坐月子”。“月子”是一些产妇的多事之秋,产褥感染、产褥出血、产后抑郁、产褥中暑等疾病都容易在这个阶段发生,民间一些关于“坐月子”的风俗,也给产妇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新妈妈既要重视产褥期的护理和保健,也不必迷信“坐月子”的陈规旧俗。
坐月子的传统观念很多,其中的许多做法并不能起到保健和预防疾病的作用。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以前对产后出现的一些不适症状没有正确的认识,不知道导致这些症状的原因,流于表面经验的形式,也就难免会有时代的局限性。比如:旧时,洗浴条件较差,寒冷的天气洗一次头也不容易干,反而容易受凉。此外,盆浴确实容易导致阴道感染,所以会得出不要洗澡的结论。现在,只要注意保暖,选择淋浴,完全是可以洗澡的。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各种产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有了正确的认识,我们不需要再拘泥于表面现象,更应该针对具体的原因,进行科学的护理和防护。
2.产后为什么发“虚”呢?
怀孕对女性来说是一种应激状态,产后这种应激状态突然解除,会使女性对温度和天气等外界变化变得更为敏感。这种情况下也许正常人觉得无所谓的温度变化就会让产妇觉得热或者冷。但这种状态绝非是一种“病”,也和疾病的易感性没有关系。产妇对环境的敏感本身就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此外,孕期女性体内各种激素水平大多都有程度不一的增加。由于盐皮质激素的作用,体内会潴留大量水分,产后这些潴留的水分主要经肾形成尿液排出,也有一部分通过出汗的形式排出体外,称为“褥汗”,是皮肤排泄功能旺盛的表现,不属于病态。这些表现在产后一周内较为明显,一周后就会逐渐恢复正常。
3.产妇更应该注重卫生!勤洗澡,勤刷牙
坐月子是件熬人的事,很脏很不卫生。正如前面提到的,产后初期出汗较多。大量汗液留于皮肤表面给细菌生长留下可乘之机,不仅影响哺乳时的卫生,身上的粘腻感也会影响产妇的情绪。通常顺产后4天由于伤口原因推荐暂时不洗澡,可以擦浴和洗头,伤口愈合后就可以淋浴了;剖腹产的妈妈应在伤口完全长好后(通常需要2周左右)再洗澡,期间也可以擦浴和洗头,但应注意不要让水污染伤口。清洗身体后,新妈妈会感到神清气爽,大大有利于恢复精神,解除分娩后的疲劳。需要提醒的是,盆浴是应当避免的,以防脏水流入阴道造成感染。
除去出汗,在产褥期产妇会有恶露经阴道排出,因此会阴部的分泌物较多,这时应保持会阴部清洁和干燥。正常恶露初为鲜红色,3-4天后颜色逐渐变浅,最后变为白色粘稠状,持续4-6周,可有血腥味但无臭味,如果恶露有臭味或者血性恶露持续时间延长提示宫腔残留或者合并感染,应该及时就医。
在怀孕期间,由于激素的作用,头发的正常生长周期延长了。当分娩后,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就会表现出头发脱落。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并不是因为梳头洗头所造成的,因此新妈妈无需对梳头洗头有所顾虑。
产后不能刷牙的说法更是错误的。旧时人们大多不注重口腔卫生,很多人患有慢性牙龈炎。在孕期由于雌激素的毛细血管扩张作用,会使得原有的牙龈炎症加重,牙龈肿胀甚至形成龈瘤样改变,刷牙时容易出血。然而炎症和出血并非是由于刷牙导致的,而是原有牙龈炎症的加重,更应该注意口腔卫生。新妈妈们在孕前就应当进行一次彻底的口腔治疗,去除牙石、菌斑等,并且认真地进行维护。产后更是应当一如既往地重视口腔清洁,每日刷牙,饭后漱口,保持口腔卫生。
产后不能开窗的说法也不靠谱。如果有亲朋好友登门探访道贺,家里客人一多,空气流通再不好,也很容易使产妇感染疾病。及时的通风换气,保证家中空气的清新,对于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发生还是很重要的。正如前面提到的,产妇对气温的变化比较敏感,这时注意保暖是应该的,但也不该盲目地闭门闭窗。
4.是什么引起了关节疼痛?
产后的关节痛通常是生产过程造成局部肌肉和关节劳损所致,通过适当的休息和理疗都可以逐渐缓解。部分关节肌肉疼痛是由于长期卧床不活动,深静脉形成血栓所引起的,因此,产后应该尽早下地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怀孕对免疫系统也有影响。由于胎儿对于母体属于异物,母体的免疫系统会发生一些复杂的变化,避免免疫细胞攻击胎儿。一些女性如果有免疫相关疾病的易患素质,那么可能会因为怀孕诱发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病或者引起病情的活动。如果出现关节肿胀以及其它伴随症状,如发热、皮疹、口眼干燥等,则很有可能是关节炎的表现,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要尽早到专科就诊接受正规诊治。遇到这种情况,怀孕分娩只是打开了疾病的开关,即便是完全按照传统坐月子的全套要求行事,也还是不能避免,但是不明原因的人常常会回过头去找原因,归咎于没有好好坐月子。
5.长期卧床,子宫脱垂风险更大
老人常说,坐月子期间不能用力,否则会患上子宫脱垂。大概是因为旧时妇女大多都有多次阴道分娩的经历。多次分娩加之助产技术的落后,容易造成支持子宫和宫颈的韧带发生损伤,对子宫的支持固定力减弱。加上产后从事洗尿布、洗菜这类会使腹压增加的蹲式劳动,更容易使子宫被推离正常位置,发生子宫脱垂。
现今我国女性大多只生一胎,助产术也发生了巨大进步,由于分娩时损伤导致的脏器脱垂已经大大减少。只要在产褥期避免搬运重物等需要屏气用力的重体力劳动,适当的活动不但不会造成子宫脱垂,反而有利于子宫位置的恢复。相反,如果产妇遵照旧习俗,“坐月子”时一直卧床,会增加发生子宫脱垂的风险。因为膀胱肌张力降低,对膀胱内压的敏感性降低,加上外阴切口的疼痛等影响,产妇容易并发慢性尿潴留。这时如果长期卧床,在重力的作用下,充盈的膀胱会向后推挤子宫。再加上分娩结束后一段时间,子宫尚未恢复正常的前倾位,因此便更容易处于后位。这时子宫轴与阴道轴方向一致,当腹压增加(如咳嗽、用力排便)时,子宫会沿阴道方向下降而发生脱垂。产后长期卧床,还会使得肠蠕动减弱。一些月子习俗常常使得产妇的饮食里缺乏纤维素。这些都容易造成产妇便秘。便秘时用力排便的动作会导致腹压的升高,增加发生子宫脱垂的风险。
6.卧床不动还可能危及生命
产妇长期卧床可能导致肺栓塞卧床不动,不单单是子宫脱垂的问题,还会有更大的风险。
产妇在怀孕和产后的一段时间里,血液都处于高凝状态。如果较长时间不活动甚至长期卧床,血液很容易在下肢静脉等血流缓慢处凝集,形成下肢静脉血栓,出现下肢浮肿、疼痛的症状。如果下肢静脉血栓发生脱落,随血流运动回到心脏,可能会阻塞肺部血管,造成“肺栓塞”。这是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可能危及生命!所以,尽早下床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7.科学姐有话说:中国式月子无关体质事关常识
有不少人将中国人坐月子,外国人不坐月子的现象归咎于人种、体质。然而事实上,现代的产科大夫都会鼓励产妇进行循序渐进、轻缓的活动。现代妇产医学从来不认同中国老式坐月子的诸多禁忌。
过去医疗、住宿、洗浴条件都很差的情况下,民众普遍不具备对产妇产褥期的各种生理变化的正确认识,只能凭感觉想当然地进行一些“护理”措施,形成了所谓“坐月子”的风俗。在医学发达、卫生住宿条件都今非昔比的今天,仍然固守原有约定俗成的陈旧“风俗”(说陋习也不为过),既不科学又不负责任。
“坐月子”是一种落后的文化
1、“坐月子”很多习俗只是出于旧时条件的限制,以及科学常识的匮乏
“坐月子”中产妇不能洗头洗澡,不能沾水甚至不能刷牙,其实这一系列的规定只是因为受旧时的条件限制而已,并不适用于现代社会。比如,旧时洗浴条件较差,寒冷的天气洗一次头也不容易干,又没有电吹风,反而容易受凉,因而就规定不能洗头发。此外,旧时以盆浴为主,而这确实容易导致阴道感染,所以会得出不要洗澡的结论。
产后不能刷牙的说法也是不科学的。旧时人们大多不注重口腔卫生,很多人患有慢性牙龈炎。而在孕期由于雌激素的毛细血管扩张作用,会使得原有的牙龈炎症加重,牙龈肿胀甚至形成龈瘤样改变,刷牙时容易出血。然而炎症和出血并非是由于刷牙导致的,而是原有牙龈炎症的加重,更应该注意口腔卫生。
另外,在怀孕期间,由于激素的作用,头发的正常生长周期延长了。当分娩后,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就会表现出头发脱落。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并不是因为梳头洗头所造成的,因此,不准梳头也有些小题大做。
2、“坐月子”实质是一种仪式性行为,社会意义大于生理意义
坐月子最早可以追溯至西汉《礼记内则》,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称之“月内”,是产后必须的仪式性行为。以社会学的论点,坐月子是协助产妇顺利度过人生转折,因为婴儿产出让身体、生活有所改变,从人妻到人母、从外人到家人,坐月子的仪式促使产妇进入神圣地位,周边的人甘愿为她付出,产妇趁此机会发泄累积的不平情绪,消除长期积劳。
因此,坐月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带有仪式意义的行为,其社会意义远大于生理意义。印度,类似中国“坐月子”的行为甚至仅仅只是一个象征性行为。在印度南部一些地区至今还保留着这样一个风俗。丈夫在妻子分娩后马上卧床装成产妇,坐月子,喂育婴儿。而妻子则像常人一样下地干活,做家务,照顾丈夫的饮食起居。同时,左邻右舍会纷纷过来贺喜孩子的爸爸,几乎完全像是爸爸生了宝宝。人类学家将这种夫妻颠倒的生育风俗称为“产翁制”,是父权制的特征,同样也体现了男子对生产、生活资料的全面占有。